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朱虹 司慧敏:节义宰相江万里

南宋王朝的最后岁月,如同一幅浸染着血与泪的悲壮长卷。蒙古铁骑南下,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在这国运将倾、人心涣散之际,一位七旬老者却在鄱阳湖畔的芝山上,以最决绝的方式,为这个时代划下了一个沉重的注脚。他凿"止水",殉家国,用一门十七口的生命,诠释了何谓士大夫的气节与风骨。这位老者,便是被后世尊为"节义宰相"的江万里。

家训传承:慈孝忠义与立身之本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江万里生于江西都昌一个书香门第。其家世可追溯至曾祖江瑛,以"质实而去华,倜傥而危义"闻名;祖父江璘隐居乡里,执教私塾,严训子弟;父亲江烨进士出身,官至大理司直,以"廉洁匡敏"著称。江氏一族秉承《江氏家训》,开篇即言:"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义也,臣之所贵者忠也。"这四句箴言,成为江万里一生立身行事的根本。

江万里画像

江万里幼禀异质,五岁入塾,过目成诵,尤精《周易》。十八岁负笈白鹿洞书院,师从朱熹弟子林夔孙,深研程朱理学。宝庆二年(1226年),他赴临安应殿试,以《子仪单骑见虏》为题,借郭子仪"自重其身"之事,阐发士大夫应有之气节与担当。其文辞高古,见识卓绝,被擢为进士,自此步入仕途。

教育实践:白鹭洲书院与人才鼎盛

嘉熙元年(1237年),江万里出任吉州知州。在任期间,他一方面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另一方面大力振兴文教。赣江之中有白鹭洲,林木葱郁,白鹭翔集,江万里认定其为讲学佳地。淳祐元年(1241年),他主持修建文宣王庙、道心堂、云章阁等,创立白鹭洲书院。

书院管理颇具创新,主讲教师皆从历科进士中遴选名儒,生徒由地方官学荐举,并经考试甄选。江万里明确提出,教育之根本在于"明人伦、重品行",而非追逐科第利禄。即便政务繁忙,他仍常夜渡赣江,亲临书院讲学,"载色载笑,忘其为郡守",并曾感叹:"平生士气之乐,唯鹭洲一事。"

白鹭洲书院讲坛

宝祐四年(1256年),书院学生文天祥高中状元,同科吉州进士三十九人,占全国录取总数六百零一人的近十五分之一,震动朝野。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彰其绩。此外,刘辰翁、邓光荐、欧阳守道等一批俊杰亦出于此,使白鹭洲书院成为南宋后期重要的人才摇篮。欧阳守道曾赞叹:"江公之学,实体诸身,非徒从事于口耳者也。"

政坛风骨:清廉刚正与抗元主张

江万里为官四十五载,历九十一任,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他一生秉持"去国离家八千里,平生不爱半文钱"之信念,所至之处,劝农兴学,济世安民。在吉州任上,他曾作《劝农诗》导民耕织;后文天祥在宁国府任职时,亦效仿作《劝农歌》,可见其影响。

《农耕图》 沈庆兰 清

时值蒙古南侵,襄阳被围数年,江万里力主驰援,屡次上疏请求增兵。然而,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隐瞒军情,继续推行其苟安政策。江万里痛心疾首,最终愤而辞官,退居饶州。即便身处逆境,他仍刚正不阿。咸淳七年(1271年),正值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大一统王朝正式确立之际,江万里大胆举荐敢于劾奸的泰和进士萧文富任谏议大夫。萧文富不负所望,彻查贾似道贪腐劣迹,引发朝野震动。江万里曾叹:"以君子不用为我耻,以小人未退为己忧",其用人风骨与政治操守由此可见。

终极抉择:止水殉国与一门忠烈

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陷落,南宋门户洞开。国事日益艰难,七十六岁高龄的江万里再度出仕,担任湖南提点刑狱公事。其弟子文天祥时任湖南提刑,前来拜谒。江万里慨然言道:"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世道之责,其在君乎!"此言深切激励文天祥,成为其日后坚持抗元的精神源泉。

德祐元年(1275年)初,元军大举南下,江万里预见宋祚将终,决意定居于战略要地饶州。他在芝山南麓凿池筑亭,取名"止水"。"止水"一词源自《庄子》"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朱熹也曾以之喻心性修养。对江万里而言,这既喻心境之澄明,更是其一生理学追求——"存天理,灭人欲"、达到至高人格境界的终极实践。

江西 鄱阳 芝山

二月,元军破城,江万里从容谓门人:"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家共存亡。"言毕,携子江镐、孙江澄及家眷十七人,相继沉池殉国。其弟江万顷同日被元军所执,骂贼不屈,遭肢解而死。江氏一门忠烈,彪炳史册。《宋史》载:"翌日,万里尸独浮出水上,从者草敛之。"这位以死明志的老人,正是南宋最后的风骨、一代节义宰相。

历史考辨:墓葬疑云与后裔传承

江万里殉国后,元朝高压统治下,其事迹一度湮没不彰。《宋史·江万里传》误载其"无子",然据后世多地《江氏宗谱》考证,江万里实有五位夫人、十子,后裔散居福建、广东、湖南等地,乃至迁播台湾、香港及海外,总人口逾百万。在广东揭阳龙砂乡,江氏后人为避时忌,创"竖灯杆升彩凤"之俗,以隐晦方式纪念先祖,此俗沿袭至今,成为一项独特民俗。

其墓葬所在亦成历史疑案。2003年,鄱阳芝山公园清淤时发现一南宋墓葬,以都昌特产青石板砌成,形制规整,疑似江万里初葬之地。然都昌学者依据其门人刘辰翁《祭师江丞相古心先生》中"门生满眼,责独在余"等语,以及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迁葬记录,主张其遗骸终归葬于都昌石沙湾。目前学界多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认为鄱阳墓葬可能为遇难初葬之地,而后迁回故乡都昌。

芝山公园 江万里雕像

精神回响:七百年后的纪念与启迪

20世纪90年代之前,江万里之名在家乡都昌亦几近湮没。1993年,都昌县政协发起江万里专题研究,这位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南宋名相终重返历史视野。1996年4月22日,都昌阳峰乡府前江村古心堂落成,时竟有数千鸿雁盘旋良久,乡人视为异象,亦喻忠魂感召。1998年,都昌县隆重举办江万里诞辰八百周年纪念活动。

如今,走进府前村江氏宗祠,可见江万里等六位先祖塑像肃然屹立。每年春节,后人依古礼行祭,琅琅诵训,不绝于耳。江万里所秉持的"忠孝节义"精神,仍通过家训、祠祀、书院讲学等形式,润泽后世,启迪来人。

府前村 江氏宗祠

江万里一生,以理学立心,以教育育人,以节义殉国。他不仅是文天祥之师,更是南宋士大夫风骨之典范。其所创白鹭洲书院,至今仍为江西著名学府;其所倡廉正忠孝之风,影响深远;其止水殉国之举,更是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不屈精神的象征。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挥毫"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此句亦可谓对其恩师江万里一生最好的礼赞。七百年光阴流逝,江万里之精神,仍如鄱阳湖上清风,温润而坚韧,穿越时空,千古流芳。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