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在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荷花社区的"清凉港湾"服务站内喝着冰水、给手机充电,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而成的服务站,正以"15分钟服务圈"理念,为户外工作者构建起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家"。
场景直击:高温下的"清凉港湾"
7月29日中午12点,外卖骑手王师傅擦着额头的汗水走进养马街道荷花社区的"清凉港湾"。空调房内,几名环卫工人正坐在皮质沙发上休息,微波炉里飘出饭菜的香气,应急药箱旁的藿香正气液已被取走大半。"以前只能在树荫下蹲会儿,现在能热饭、充电,连药都备好了!"王师傅边说边将手机插上充电插座,屏幕上显示电量仅剩12%。
这个面积约50平方米的服务站,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改造而成。站内划分出休憩区、就餐区、阅读角等功能区块,配备空调、冰箱、微波炉、应急药箱等20余种设施。开放时间与党群服务中心同步(9:00-17:00),日均服务超30人次。
项目溯源:从"四难"到"五有"的民生答卷
"户外工作者面临'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我们想为他们建个'家'。"荷花社区负责人指着墙上的《户外劳动者需求清单》介绍。2024年,社区通过走访127名外卖骑手、环卫工人,梳理出高频需求,最终确定"清凉港湾"服务内容:除基础休息设施外,还增设手机充电站、应急药箱、阅读角等。
项目创新采用"社区+商家"共建模式:3个骑手停车区由社区规划,周边15家商户提供饮用水、如厕等延伸服务。"我们店每天准备50瓶冰水,骑手随取随喝。"芙蓉街一家便利店老板张女士说。
社会反响:从"受益者"到"参与者"的双向奔赴
"以前觉得社区服务是'给',现在发现是'共'。"美团骑手刘强展示手机里的"荷花社区户外工作者群"——群里不仅发布服务站动态,还收集需求。今年6月,群内骑手提议增设电动车维修点,社区一周内便协调资源,在服务站旁设置免费维修台。
这种"需求-响应"机制,让服务站成为户外工作者的"能量补给站"。数据显示,自2024年7月运营以来,服务站已服务户外工作者2300余人次,解决实际需求47项。
未来规划:从"一站"到"全域"的关怀网络
据养马街道相关领导介绍,2025年底前将实现"清凉港湾"服务站全街道覆盖,并纳入高德地图导航。"我们还在探索'积分制',户外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可兑换服务。"他指着墙上的"户外工作者荣誉墙"说,"这里将记录他们的贡献,让城市记住每一份付出。"
从"清凉港湾"到"骑手友好社区",养马街道的实践证明: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更藏在对每个普通劳动者的细微关怀中。当服务站里的空调风轻轻拂过外卖员的衣角,当便利店老板递出一瓶冰水,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