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浙’里山海情·乡约‘智’富路”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十余名青年学子,将思政课堂搬进广袤乡村,开展了一场以“红旅乡村”为主题的“行走思政课”。他们深入海盐县红色地标与乡村一线,在追寻初心中汲取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誓言将青春智慧融入服务乡村、造福乡亲的伟大实践。

图1:嘉职院海盐学院“‘浙’里山海情·乡约‘智’富路”乡村振兴促进团整装待发
1.青春誓言响彻振兴热土
在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纪念碑前,实践团团长章浩带领全体成员高举右拳,重温入团誓词。铿锵誓言,既是对先烈为民牺牲精神的深切缅怀,更是青年一代立志将红色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惠及广大农民的实际行动的庄严宣告。

图2:实践团成员在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
2.红色初心映照为民情怀
走进红色澉水初心教育馆,青年学子们驻足于一件件承载历史的展品前,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赤诚初心。这堂“沉浸式”思政课,不仅强化了理想信念,更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坚定决心——红色基因的传承,最终要落脚在造福乡亲的生动实践中。

图3:青年学子在红色澉水初心教育馆感悟为民初心
3.改革精神解码富民密码
步入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缝纫机、旧厂牌等老物件,无声诉说着那段解放思 想、锐意改革、一心为民的激情岁月。步鑫生“敢为人先”的胆识与“富民强企”的智慧,为青年学子照亮了前路。团队成员张雪莉深有感触:“乡村振兴的‘智’富之路,核心是‘民富村美’。步厂长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铁饭碗’制度和改革劳保福利制度的‘三把刀’创新举措启示我们,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在于真正解决乡亲所需,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我们将用数字媒体宣传乡村、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文旅融合体验乡村,让青年在中国大地上扎根”。

图4:青年学子在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学习改革为民的智慧
4.党员榜样诠释为民本色
在永庆村文化礼堂,86岁老党员林天仁动情讲述在艰苦岁月入党的经历。他倾注心血整理近两百万字资料,使《海盐钱氏传说与故事》成为省级非遗代表作,守护的是乡亲们的文化根脉。他“老方子要守,新本事更得学”的箴言,深刻诠释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与时俱进的理念。永庆村党委书记王建芬、北团村党委书记张振华则分享了数字化医疗助力全民健康、智慧化村庄建设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等生动实践。新时代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实干为民的担当,让青年学子深受教育和鼓舞。

图5:老党员林天仁讲述为民服务的初心故事

图6:永庆村党委书记王建芬介绍数字化惠民项目

图7:北团村党委书记张振华分享智慧村庄建设经验
本次实践调研是深入基层的“行走思政课”,也是感悟“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的青春之旅。重走红色足迹,青年学子在澉浦纪念碑和澉水初心馆,深刻领悟到“为民”是“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灵魂。聚焦乡村振兴,实践触动颇深。“千万工程”经验传承上,步鑫生改革精神与北团村、永庆村智慧建设实践一脉相承,诠释了创新驱动、实干为民等宝贵经验,为乡村蝶变提供动力。“智”富路径文化坚守上,从老党员守护文化根脉到村书记推动数字医疗等实践,都印证了“民富村美”的真理,乡村振兴“智”富引擎要精准对接乡亲需求。
青春投身有了前行方向,实践激发了行动伟力。嘉职学子将以“千万工程”蓝图为指引,把红色精神、改革智慧、实干作风融汇于心、付诸于行。他们将带着实践所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以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在广阔乡土争做振兴先锋,续写“民富村美”的时代新篇,为乡村振兴交出无愧人民的青春答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