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随想<外一篇>

~V~楚水

季羡林老先生曾对我说巴金的《随想录》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不知到季老与巴老有多大交集,也没有读过季老的怀念文章,但总觉得季老的《牛棚杂忆》,受到了巴金先生的影响。

巴金的《随想录》始于1978年,应该是为香港《大公报》撰写的文章。那时候,尽管在香港舆论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巴金先生的文章,也会被编者删改,比如《怀念鲁迅先生》,连引用鲁迅先生“一条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也不允许,用巴金先生的话,也给一笔勾错了,因为,牛和牛棚有关。被删削的文章,让巴老郁闷,用其话讲好像让人迎头打了一拳。

“我的第一部小说同读者见面,已经是五十几年前的事了。难道今天我还是一个不能为自己文章负责的小学生’’

---巴金老先生耿耿于怀。在《随想录》合订本前言《合订本新记》中,还提到了内地版《真话集》中多出那一《鹰的歌》,强调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

“难道是在影谢什么?或者在替谁翻案?为什么也犯了忌讳?”

--其实巴金先生《随想录》150篇文章,并没有多少淡定及牛棚,第139篇《“牛棚”》标题还引上引号,是讲做梦回到牛棚背诵最高指示时被惊醒,是什么见心有余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难道《芙蓉镇》中革命了革命,还会重现么?

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气呵成,手稿本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修改。季羡林只所以写下这段经历,就是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与巴金的《随想录》异曲同工,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民族良心。

二 张鸣得意 意在沛公

足可以当代思想家之谓的左先生,当然不是东郭先生,虽然一均同出中山古国,也许有某种精神上的类似,若套套近乎就是春和兄,转来张鸣类似诗人西川《疯子傻子骗子》的鸿文《国学就是国渣》。猛然读来似乎好像也是一家之言。于是乎,就特意购来《张鸣说历史》<四卷本>,以佐其论点的正确。因为,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总和国学多少有点关系罢。懂历史,至少多少也懂国学。

这个张鸣,看漫画头像,应该十几年前在中国青年报开过专栏。文章过去应该读过,和著名诗人西川的诗一样,没一篇没有一首留下任继愈印象。看作者简介如知其乃某大学政治系博士生导师,与该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贵元同侪,与德为邻,半斤八两,估计大至不相上下。

易中天水煮水浒后,对历史的解读变了味道:阿庆嫂手提红灯上了威虎山,远比关公战秦琼更有味道,根本就失去柳诒徽,顾颉刚的严谨与认真。历史可以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吗?比如将汉武帝说成秦始皇,赵匡胤说成朱元璋。张冠李戴,把黄老道仙的高帽子戴在朱熹头顶上,岂不是谬言误人,满嘴跑火车,尽说荒唐事?

《张鸣说历史》,其实和历史没一点点关系,比如《桀骜不驯的韩寒》,《电视精灵--李蕾》就是滥竽充数,而且还是两条烂鱼臭虾,包括将其自己《我与<读书>》,也列入说历史系列,厚脸皮的不知天高地厚,就让人不敢恭维。所以迟早肯定如其所云:《我被学校开除了》,再次成为王贵元的同窗好友,惺惺相惜,彼此交流心得而自慰也。

《张鸣说历史》有四卷本,有五卷本。庆幸的是老楚购得为四卷本,如果是五卷本话,还不知道荒谬到什么地方。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图财害命。其实,读这样的书不也是图财害命么?再次庆幸的只害了老楚同志四本书的时间,也就是一顿饭的功夫,不足挂齿。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多少辩识能力的孩子呢?故意误人子弟,而自己还张鸣得意,岂不是罪过?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良心,教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人高尚。读一本好书,就就是让人学会崇高,心灵净化。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民族精神的菁华。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