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乡川”暑期社会实践团参加2025年“乡村赋能,振兴有为”专项行动,于2025年8月赴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开展调研与服务。团队走访三里坪“童伴之家”蜀托班,面对蜀托班儿童开展了三个方面的支教志愿活动。此后,实践团先后参观了达州列宁街、达州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展销中心、和青年驿站,并走访了达州文旅首推品牌达县米线的制作地,了解并拍摄了米线和当地特产酥肉的制作工艺。实践团贯彻聚焦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当地儿童带来成长助力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文旅、农产品销售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团围绕非遗传承与手工创作,组织开展“指尖传艺 匠心筑美”系列美育活动。在“传古韵・育匠心”蒲扇制作课上,孩子们亲手编织蒲扇,感悟传统手工艺的朴素智慧;“绘脸谱・承国粹”脸谱绘制活动,则通过色彩与纹样的讲解,深化对戏曲文化的理解;“肌理寻美”肌理画创作与“漆韵流芳”漆扇制作,将现代审美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审美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聚焦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实践团推出“守护成长 涵养品格”成长教育系列课程。“拒暴力·筑安全”校园暴力预防课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法治观念;“科学护青春”性知识教育,以科学态度传递健康知识,促进青春期心理建设;“厚植家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则通过历史讲述与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筑牢价值根基。
童伴访谈,在真诚对话中见证教育力量。实践团深度对话了一位长期服务社区的“童伴妈妈”,聆听她动人的教育坚守。她坦言,初衷是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有个获得陪伴与学习的地方,随着越来越多孩子加入,更坚定了为“祖国花朵”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心。当她眼眶微红地说出“谢谢你们让他们看见更大的世界”时,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改变正在发生。这次交流,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社区教育在补充学校教育、凝聚社区共识方面的独特价值,也见证了教育如何以温柔之力联结人心。
以爱为伴,用青春行动注解支教初心。
青春赋能,在甜蜜馈赠中播种希望未来。实践团在支教活动的最后一天,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温暖的告别仪式。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隙,为教室披上金色的柔光,社区老师们捧出的定制蛋糕上,“梧桐枝繁,少年茁壮”八字寄语熠熠生辉,这不仅是对学子的深情祝福,更是社区对成长最温暖的注脚。我们为孩子们定制了北京交通大学书签,并在背后写下真挚祝福。当孩子们凭书签兑换到礼物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比阳光更明亮。这份甜蜜礼物,既是告别也是启航,象征着社区与支教团队共同播种的希望种子,期待其茁壮成长。
为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立体认知,实践团赴达州开展实地调研。在列宁街,成员们通过红色遗址追寻革命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于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展销中心,深入了解适合本地地形的现代农业科技,洞察产业升级的硬件支撑;青年驿站的参访,则展现了地方为凝聚青年人才、赋能基层治理所搭建的暖心平台。这一系列走访,构建起从历史传承到科技赋能、再到人才集聚的完整认知链条,为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扎实的地方样本。
实践团深入在地特色产业,走访达州文旅首推品牌“达县米线”制作工坊,全程记录并拍摄了米线与非物资文化遗产酥肉的制作工艺。通过镜头与文字,挖掘其背后的饮食文化与匠心技艺,旨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为“达县米线”这一地方名片扩大声量。此举是团队将调研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体现,探索以文旅推广、特产销售为抓手,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在支教本地,团队同步推进“守护成长 涵养品格”主题教育与“温情调研 聚力前行”总结工作。成长教育系列课程筑牢学生安全与价值根基;温情送别与专题调研则系统评估成效、倾听社区声音。最终,实践形成了“儿童成长助力”与“乡村产业智推”双线并行的成果体系,真正践行了聚焦“三农”问题、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实现了青年担当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