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 “漆韵传承・数字赋能” 社会实践团开展了一场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之旅。他们穿梭于扬州市的漆器厂、展览馆、古玩市场,又走进南京市麒麟街道的社区,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以青春力量探寻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之道。
匠心研学:触摸漆器千年脉络
实践团的首战来到达了扬州漆器厂。作为全国漆器行业的重点企业,这里是扬州漆器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阵地。工作人员夏老师向成员们展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漆器历史长卷:从战国时期漆器的萌芽,到明清时期的鼎盛,再到当代的创新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随后,实践团走进扬州漆器展览馆,馆内的漆器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在这里,实践团还与扬州漆器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师傅详细拆解了点螺、漆画等工艺的难点。当谈及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时,王师傅眼中闪烁着光芒:“创新不能丢了根,传统也得跟上时代。” 她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数十年的坚守,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漆器工艺体验环节更是让成员们亲身体验了工匠精神。在工匠的指导下,他们完成了彩绘螺钿扇、螺钿发卡等轻量文创,还共同制作了犀皮漆葫芦。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们直观体验到了创新在非遗领域的生动实践,感受到新时代文化的万千气象,文化自信也在心中悄然生根。
市场调研:探寻非遗活化路径
为深入了解现代漆器市场的现状,实践队走进扬州古玩市场和东关街,走访了近十家商户和二十余名游客,对市场行情以及改进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商户们反映,传统漆器因工序复杂、耗时久,价格偏高,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而游客则表示,更青睐设计新颖、实用性强的漆器文创。“要是能把漆器做成日常能用的杯子、笔记本,我肯定买。” 一位年轻游客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调研发现,传统漆器面临着 “叫好不叫座” 的困境:一方面,其精湛工艺和文化价值备受认可;另一方面,价格高、实用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产品普及。年轻群体对设计新颖的漆器文创产品兴趣浓厚,这让实践队明确了方向 —— 唯有让漆器贴近生活,才能让古老技艺 “活” 起来。
青春接力:播撒文化传承火种
扬州之行结束后,实践队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到南京市麒麟街道麒麟门社区,开展非遗漆器宣讲活动。队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漆器的历史脉络、制作工艺,并展示了在扬州制作的文创产品。当彩绘螺钿扇、螺钿发卡等作品亮相时,社区居民纷纷围上前来,啧啧称奇,感叹漆器技艺竟然能融合到一枚小小的发卡之中。
在漆扇制作体验环节,社区居民热情高涨。张女士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她笑着说:“既能了解非遗,又能提升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孩子们则在队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调漆、旋转,感受着传统工艺的魅力。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生命力的焕发。“漆器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可以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实践团负责人吴婕感慨道。未来,团队将依托新商科专业优势,探索通过直播电商、文创IP开发等方式拓宽漆器推广路径,让古老工艺在数字时代“活”起来、“潮”起来,让千年漆韵在青春接力中流淌不息,绽放时代光彩。(吴婕 宋语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