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四川90周年,长征精神穿越岁月长河,始终熠熠生辉。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红韵化语”“小分子”暑期社会实践团响应“青春赓续红色血脉工程”的号召,以社区和景区为阵地,围绕“青启、青学、青思、青行、青创”着力点,于7月2日-6日前往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以青春之名赴一场红色之约。
青启筑基,深植实践土壤
初抵太平镇,团队便积极与当地展开工作交流,通过太平镇长征街社区妇女主任李洪、镇志愿服务项目执行社工雷越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辖区概况、红色资源分布脉络、传承实践现状以及推普需求,并成为镇优家志愿项目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成员们分组入户调研,通过问卷填写、深度访谈等形式,进一步精准把握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推普需求。这种“双向融入”的方式,让实践团迅速扎根当地,为后续实践筑牢根基。
青学铸魂,溯源红色根基
团队以“青学”为基,走进古蔺县四渡赤水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下,团队成员凝视着泛黄史料与锈迹斑斑的武器,聆听四渡赤水的英雄故事,深切感悟长征精神内涵,决心将红色基因融入推普服务。
青思润心,感悟精神密码
在青杠坡遗址的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队肃立成列。队长王钰涵宣读悼词,字句间铺展开红军浴血奋战的壮阔历史,让年轻的心灵在追思中受到震撼。成员们献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默哀,与先烈隔空对话;面向团旗重温入团誓词时,铿锵誓言不仅坚定了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更让红色基因在沉思中悄然浸润心田。
带着对红色文化的思考,实践团专程拜访古蔺县关工委“五老”红色宣教员、市级非遗文化“赤水河船工号子”传承人、红军战士胡道财之子胡敬华,聆听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与船工的鱼水情深。“嘿哟嗬!嘿哟嗬!脚踏浪头手把舵,红军过河打胜仗哟……”胡敬华现场教唱《赤水河船工号子》,粗犷有力的歌声将众人带回那段峥嵘岁月。成员们一一学唱,在沉浸式体验中驻足沉思,在激昂的旋律中体会军民同心、攻坚克难的革命智慧。
青行践诺,扎根实践沃土
团队秉持“青行”导向,以红色文化赋能推普,开展四渡赤水答题投篮闯关活动,让居民、游客在运动中学习历史;红色非遗拓印画现场,众人用普通话追溯拓片背后的革命故事;钉子绕线绕口令创作环节,在韵律中校准发音,于作品中凝结信仰,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别样体验。
青创赋能,拓宽传播边界
为实现传播红色文化、助力推普目标,团队精心筹拍5部红色主题宣讲视频。成员们化身编剧、演员、导演,结合青年话语体系与新媒体传播特点,将四渡赤水的英勇壮举、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深等故事搬上镜头,用生动影像重现峥嵘岁月,借助多平台传播优势,搭建多元传播矩阵,让红色故事突破时空界限。
此次实践中,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小分子”团队精准对接古蔺县太平镇红色文化传承与推广需求,聚焦红色历史研学、推普赋能传播及红色基因活化三大方向,旨在彰显长征精神的时代魅力,激活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是高校青年力量助力革命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通过“红色+推普”创新模式,为古蔺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创造性转化和广泛传播注入了青春动能,是校地协同推动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积极探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