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温州市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新路径。2025年7月1日,温州商学院“红芯”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通过实地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传承,生动诠释新时代“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型的温州实践。
实践队首访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在非遗青年潘昱丞讲解和市级传承人王法仔精妙展示中,队员们领略了八百年活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并化身“当代毕昇”,沉浸式体验排版、拓印,于墨香中感悟匠心。在与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国家级非遗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的访谈中,以“一生守一艺”的初心故事与融合乡村文旅、研学教育的创新展望,为非遗注入现代活力提供思路。
实践队深入田间巷陌,访谈了东源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村支书吴魁胜介绍,东源村立足“木活字”核心资源,发展特色文旅,着力培育本土“兴农人”。通过盘活非遗,村内已涌现一批成功将技艺转化为文创、研学服务的典型,推动“新农人”向带动致富的“兴农人”蜕变。村民欣喜表示:“家门口吃上‘文化饭’,游客多了,土特产更好卖了!”文化赋能切实提升了村民获得感。
东源村实践标志着浙江乡村振兴进入“文化赋能2.0阶段”,鲜活呈现了“非遗保护-人才培育-产业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度描摹了“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型的实践路径。这种以文化基因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创新探索,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温州样本”。
温州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