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听乡音,浙杭乡韵”观察实践团深入临安区青山湖街道郎家村、洪村,开启了一场深度调研之旅,聚焦乡村运营背后的多元密码,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探访洪村:从“三无”到“百万”的惊艳蜕变
曾经的临安洪村是典型的 “三无村”。青年外流严重,村集体账户余额不足千元。然而,短短四年间,洪村实现“颜值”与“产值”的双提升——年均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跃升至百万元。“村民们的精气神都变了!”多位返乡村民感慨村容村貌焕新,民宿、手作工坊等新业态让多数家庭收入翻倍。
(图1: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青’听乡音,浙杭乡韵”观察实践团调研洪村)
返乡青年打造的“来隐”咖啡店,成为热门打卡地;乡村厨娘们用传统美食吸引游客;青年乡贤则化身文化使者,带动民俗传承。走进乡村运营师团队办公地,实践团成员见证了旧房猪圈变身森活家创意,在保留乡土记忆的同时巧妙植入现代美学。
(图2:实践团调研洪村业态)
解码郎家村:稻香咖韵里的共富图景
郎家村以其稻花香、豆腐香与咖啡香交织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实践团的目光。在村支书郦桂忠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共富稻田。郎家村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创新“认养制”模式,游客可体验水稻种植全流程及休闲活动,实现村集体与农户的双赢。
(图3:实践团调研郎家村)
青年返乡主理的“郎家 1/3 cafe”,将咖啡文化与田园生活融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首个村级邻里中心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其二楼、三楼正打造室内农耕体验区和研学教室,成为乡村振兴新课堂。“豆留坊”特色体验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豆制品制作,横畈豆干更是成为了游客必尝的“网红美食”。
(图4:实践团成员在郎家村共富稻田参观)
深度对话:解码乡村运营的“破”与“立”
在调研访谈中,乡村运营师马莉向实践团分享了她在洪村的经验:“年轻人愿回,资源能循环,文化能传承,乡村才有无限可能。”她建议实践团成员,要将青年创意、生态赋能与文化再生相结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图5:乡村运营师马莉分享运营感受)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深入临安乡村的各个角落,见证了政府政策引导、运营团队专业运作与村民主动参与“三轮驱动”的乡村运营模式。青年返乡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生态赋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文化再生唤醒乡土记忆。接下来,“‘青’听乡音,浙杭乡韵”观察实践团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倾听乡韵,记录乡村运营的精彩瞬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