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刀锋影评:隐秘的情欲终将还给时间(电影《花样年华》2025年版)

 

作者:刀锋

每一次看王家卫的电影,总有一种灵魂被悄然攥紧的触动。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诗意和惆怅。那是影片浓重的色调和压抑的氛围,是空间的逼仄和人物特写的定格,是道德的考量和现实的渴望,是情欲的勃发和抑制的痛苦,是故旧的时光和未来交叠的电影语言。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这是2025年2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王家卫导演特别版影片《花样年华》剧终前的字幕。

影片是升级的老影片,导演还是那个疯导演。演员还是那个帅气的梁朝伟和那个漂亮的张曼玉。在杭州城西晚上8:35分黄金时间的影院里,只有我坐在6排5座。和身后隔着几排的一对情侣。在彼此的陌生,也一定是陌生的关系里看这部影片。

我看的是岁月的流逝,人生的过往,看的是自己身在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类比,是自己的情感和影片中人物情感的弥合。那对小情侣看的是什么,有和我相同的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情感和爱,也有慢节奏的真实生活的一幕。

不管我和他们在影片的纵横经纬里,找到的脉络是否是一样。但是我们面对的影片是一样的。是导演王家卫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美的视听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怅惘,极具高艺术价值的爱情影片。

《花样年华》真的是爱情影片那么简单么?我在影片里看到“爱情”只是一条隐秘的线,是影片的灵魂。人性隐藏的情欲最终交给了时间的疼痛和伤感。它既是人性的一种解读,更是一个时代里人生明月的深层思考。

这部以 20 世纪 60 年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香港影片,故事的1961年,对应的正是中国大陆1960年自热灾害的开始,而影片故事的结束时间是1966年,对应的正是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时间。影片中,那些大陆在同时期鲜为少见的老式家用电话,公司的打字机和黑白电视机在这影片中做为香港大环境下的时代背景。已然成为:“爱情”、“时代”与“命运”三者交织的历史骨骼。

《花样年华》在这样的历史骨骼下,王家卫导演已然采用了他独有的“留白与暗示”的叙事风格。让观众大胆放开自己的思维,去拼凑一个完整的,鲜活的,有刺激感觉的,让你的荷尔蒙过度升腾的臆想全貌。

这些全貌的概念化形成,是影片中:“狭窄逼仄的楼道里擦肩而过”,是男女主人公“昏暗的灯下一起吃云吞面”,是他们“在出租车上的短暂对视与凝望“。是他们用断层式的电影语言表现出他们在日常的相处细节后,微妙的眼神和手势动作,通过电影时间的轴线推向观众的视网膜,又抽离了他们具象的肉体真实接触的画面。

他们是否真的是柏拉图还是有过真实的融入?无从探究那些细节。留白是最美的,也是电影语言里最高的思考。我更愿意他们彼此真实过,因为那压抑的情欲只是向树洞去诉说,那可笑的,也是悲哀的。正如影片里那个男主人公周慕云老同事,那个老江湖所言:那么辛苦,找一个女人发泄一下不更好?

周慕云回:“谁都像你呀?有些人如果心中有了秘密,不想别人知道,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挖一个洞,然后把秘密说进去,再用泥巴封起来。那秘密就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人知道。”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待情感的认知,对待事物的方式。那些黯然的灯火,压抑的氛围,狭窄逼仄的楼道,沉重的呼吸,哪一点不是男女主人公孤独与无奈的灵魂体现?

当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男女主人公,他们的配偶都背叛了自己。他们做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边缘的孤独者,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将一个成熟、稳重、内敛的男人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郁和孤独,面对感情时的克制和无奈,让人心生怜惜。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则是一个温柔、婉约、传统的女性形象。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韵味,将女性在面对感情时的细腻和敏感展现得恰到好处。

而这些远远不够,也不能够让电影充满张力,让观众得到视觉的满足和记忆的冲击。王家卫准备好了他光影色彩和镜头运用的技术长项。那些黑色的雨幕,斑驳的墙壁,昏黄的灯光、红色的窗帘,怀旧浪漫的空间,女主人公苏丽珍(张曼玉饰)多套不同色彩鲜艳的旗袍。

暗影下的婀娜摇曳的女性身姿,让影片内外男性的荷尔蒙都在增压。大量中景和近景的镜头,将人物的情感和表情细腻地展现。在时代背景下塑造的他们内心煎熬的痛苦是道德的束缚和对现实的无奈,他们始终无法跨越那道鸿沟。

这些电影的表现是王家卫的光影和镜头,更是台词的设计:“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当影片进入周慕云即将离开香港问苏丽珍这个问题时,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无解的答案。这一点,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也许我懂王家卫的电影语言,我在这一时刻感到影片中的人物是鲜活的。那是人性的考量和挣扎。是克制和隐忍,是道德和现实最后一次较量的理性结局。

周慕云和苏丽珍都回到了过去住的房东那里,他们又都没有在相见。苏丽珍显然已经离婚成了单身母亲,周慕云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将秘密倾诉给树洞,象征着他对过去的告别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

王家卫的这部《花样年华》影片,穿越了二十五年的时光年限。在张曼玉艳丽高领的旗袍与雨幕和烟火生活重合的氤氲中,在记忆与道德,情欲和时间的拉扯中,从胶片的颗粒呼吸的静默中,重新来看这部二十一世纪之初的影片升级版。笔者也仿佛穿越了一个时代沉重的时光。

王家卫的影片一直以“时间错位””空间留白“,“碎片诗意化的叙事风格”,用蒙太奇的手法串成零散却充满深意的场景片段时,时间已被他叠成褶皱。把诗意的电影语言和强力的人物形象塑造其中。

让我们来看看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钟表、新闻片段(如戴高乐访问柬埔寨)与旗袍的更替。这便是一套精密的时间符号系统。旗袍的多次变换不仅是苏丽珍情绪的晴雨表,更是王家卫对线性时间的解构:每一件旗袍代表一个被冻结的瞬间,而时间的流逝在重复的日常中沦为虚妄。

导演特别版新增的千禧年片段(苏丽珍身着风衣的现代形象),则将这种时间张力推向极致——60年代的隐忍与千禧年的释然形成镜像,暗示秘密终将随时代更迭而风化。

时间在二十一世纪后的二十五年,王家卫的镜头语言下那些隐喻社会伦理的,幽闭的物理空间,是苏丽珍解开旗袍纽扣的瞬间,是身体从传统符号中短暂逃逸的隐喻。

而2000年千禧年街头迟到的拥吻,则是对“吴哥窟树洞”的终极回应:秘密若无法封存,便只能以坦荡的姿态暴露于日光之下。王家卫以“秘密”为内核,将婚外情的俗套叙事升华为一场关于压抑与试探的人性仪式。

如果我们说《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是一场关于情欲克制的行为艺术,事实上不如说是王家卫的留白艺术。

王家卫将中国画的“留白”技法融入电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暧昧美学。影片中未露面的配偶、被裁剪的对话、戛然而止的拥抱,皆是对“不可言说”的极致表达。

它让观众成为偷窥者与共谋者。我们透过张曼玉旗袍的褶皱窥见欲望的颤动,在烟雾的缝隙中捕捉道德的犹疑,最终在张曼玉的泪光与梁朝伟的沉默里,体认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王家卫以胶片为刀,将一段禁忌之恋雕刻成时间的琥珀——25年后再观此片,我们仍能听见那句未说出口的“如果有多一张船票”的问题价值和意义。当然,这个问题在今天也依然是无解的!

只是王家卫把这部影片,用了二十五年的时光去揭示了影片自己未尽的谜底。所有关于爱情的诠释都是误读,这部电影本质是一场对「解释」本身的围剿。

就像周慕云永远没写完的武侠小说,我们徒劳地在旗袍色谱中破译道德密码,在雨滴轨迹里计算相遇概率,最终发现最高级的情感从来无法被言说,只能如修复版片尾字幕般,在菲林燃烧的颗粒中,成为飘散于时光的灰烬。

王家卫用诗人般导演构思的癫狂,将一场本可俗套的婚外情故事,解构成东方伦理困境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场以「量子态成型和坍塌」一样的结局,留给了观众空白的想象力是1961年中国香港忧郁压抑的出租房里。

在那里,道德,情欲与孤独被缝制成张曼玉饰演的女主人数件不同艳丽的旗袍,每一针都是对时代的温柔反叛。而梁朝伟饰演的男主人公的秘密被柬埔寨树洞的青苔吞噬,环绕声场中呼啸的已不仅是1963年的遗憾,更是所有未曾说出口的集体记忆在21世纪影院的集体复活。

当2025年的观众坐在HDR技术渲染的黑暗里,看到的何止是60年代的中国香港关于爱和情的故事,这分明是当代人在王家卫的影片里看到了,王家卫在用电影语言证明了:最高级的情欲戏从不需要身体接触,两双皮鞋在地板上的迟疑踱步,足以构成比任何床戏更露骨的狂欢。

而隐秘的情欲终将都会还给时间。

▲(作者:刀锋 《中国电影报道》独立影评人 /原国家财经媒体《中国民营》编辑部主任 / 《大湾区商业周刊》创始人)

二〇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五清晨4时54分11秒刀锋写于杭州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