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延续,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昭示了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更有利于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红色文化是最具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它吸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才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典型。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红色文化来自于群众、根植于群众,更容易被群众吸纳和接受,红色文化具有普遍的大众性。

校本课程融入红色文化更具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而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办学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主要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发、自己管理、自己实施的课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校本课程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能很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弥补了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

红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夯实学生德育素养。红色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伟大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历史资源,如向青少年展示历史文献资料、影像资料等,邀请老党员来校讲他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组织学生清明节扫墓等,有利于革命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组织青少年讲革命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经典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青少年面前,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环境下,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融入到校本课程中,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去,不仅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深入推动。(作者:定州市土良小学 孟亚丽、李换坤、谷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