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靛蓝传承者”的初心:一群大学生让自贡扎染“活”起来》 ——成都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长林盘社区纪实

  长林盘社区,2025年7月15日

  “阿姨,您知道吗?这块蓝白相间的布料,是用自贡扎染的‘绞缬’技法做的,每一道褶皱都是手工打结染出来的。”在长林盘社区的活动室里,团队成员渠艺珂举着一块扎染方巾,向居民们耐心讲解。他的队友们正穿梭在人群中,手把手教居民们折叠布料、捆扎棉线。这是成都理工大学“靛蓝传承者”团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第三天,从筹备到落地,这群大三学生用专业和热情,让古老的自贡扎染技艺在社区"活"了起来。

  一场“较真”的前期准备

  “我们查资料时发现,网上关于自贡扎染的科普视频很少,甚至连百科词条都只有寥寥几行。”队长杨雨莲翻出手机里存满的文档——那是她和队友谢正焜设计的活动流程。为了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团队成员石彩宏和黄诗淇详细查找了自贡扎染非遗文化相关资料,反复核对史料中的技法名称。“比如‘蜈蚣纹’和‘鹿胎缬’的区别,绝不能讲错。”黄诗淇说。

  物资筹备也充满波折。原计划采购的自贡扎染体验包因成本过高(单套超百元)被迫放弃,团队最终选择用普通扎染包替代,但渠艺珂在PPT中加入了自贡特色纹样的对比图。“虽然材料不同,但我们要让居民明白自贡扎染的独特性。”她指着屏幕上的“雨丝纹”解释道。最让团队头疼的是PPT制作,渠艺珂和杨雨莲连续修改了多个版本,"光是自贡扎染的历史渊源这部分,我们就换了三种呈现方式"。

  (团队成员为社区居民科普扎染知识) (“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社区里的“非遗课堂”

  活动当天,30多位居民早早来到现场。主讲人谢正焜用方言讲述自贡扎染的千年历史时,现场不时爆发出惊叹声。体验环节中,示范员渠艺珂的“教学事故”成了意外亮点——她不小心将布料捆得太紧,染出的花纹比预期更抽象。“大家别学我啊!”她笑着举起“失败作品”,反而引得居民们跃跃欲试。队员杨雨莲注意到,几位原本观望的阿姨在互动答疑后主动加入了体验,“有人问能不能教孩子做,这说明他们真的感兴趣”。

  (团队成员向居民们展示扎染操作步骤)(“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笨功夫”背后的年轻力量

  “有人说大学生搞非遗传承是作秀,但我们想用事实回应。”团队在后期整理中发现,活动中收集到的采访反馈,参与者均表示“愿意深入了解自贡扎染”。更让队员黄诗淇感动的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主动提出:“下次活动能不能教我们做自贡扎染的'蜀缬'?"如今,活动已顺利进行并得到好评,对此,队长杨雨莲坦言:“我们能力有限,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能让多一个人记住‘自贡扎染’不是普通的蓝印花布,就是成功。”

  (团队成员与居民合影留念) (“靛蓝传承者”社会实践团队 供图)

  通讯员:杨雨莲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