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7月6号,常州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i橙·“探徽兴乡”小分队奔赴镇泽花神宫、宜宾市三中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进行实地勘察与调研,深入了解徽派建筑,以宣讲传递文化温度,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流派、非遗代表,承载着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常州大学学子组成实践团队在常州嘉泽镇进行“三下乡”实践活动,花神宫的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马头墙、精美的“三雕”艺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徽派文化的精髓凝固在一砖一瓦之间。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探访花神宫所摄
在嘉泽镇的街头巷尾,实践队员手拿宣传海报向当地一些居民以花神宫引入宣传徽派建筑。这些静默伫立的海报,如同时光信使,将飞檐斗拱里沉淀的千年智慧,化作触手可及的温度,让“花神宫”三个字,乘着晨露与暮色,悄然浸润每个路过者的心房。
图为实践队员向居民宣传徽派文化
聚焦“花神宫与周边业态共生”,深入了解花神宫徽派建筑对周边商业的影响,团队精心设计了涵盖旅游体验、消费意愿、文化感知等维度的调查问卷。累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通过数据分析发现,82%的游客因徽派建筑特色选择到访,65%的商户表示建筑文化显著提升了店铺客流量。
图为嘉泽镇居民填写调查问卷
7月4日,实践小分队走进宜宾市三中,开启徽派文化宣讲之旅。宣讲人钟林芳化身“文化摆渡人”,为宜宾三中的学子们宣讲徽派文化,分发的马头墙书签和花神宫文创周边成为徽派文化缩影,将文化种子播下。
图为实践队员向学生宣讲徽派文化
实践尾声,团队于花神宫前合影。合影时,花神宫的牌匾与与精美的”三雕”艺术构成背景,常州大学实践小队表示,将运用文创产品助力花神宫文旅发展,让这片承载着徽派非遗的城镇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图为实践团队在花神宫前合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