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广州新华学院 “艺路向汕” 三下乡突击队在南澳县后宅镇中心小学,为五年级学生开展了一堂非遗漆扇美育课。作为为期 8 天支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堂课以传承传统工艺为核心,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课堂开始,实践队的云吞老师放映ppt上的精美漆扇,扇面独特的光泽与灵动纹样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紧接着,老师向孩子们介绍生漆是什么,这种从漆树中采割的天然涂料初为乳白色,接触空气后会转为褐色并硬化成漆膜,具有耐腐、耐磨等优良特性,在军工、工业、手工艺品等领域应用广泛,是中国传统出口的重要物资。通过图片展示,孩子们直观了解了生漆从原料到成膜的变化过程,对这种被称为 “国漆” 或 “大漆” 的天然涂料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一:云吞老师对非遗漆扇的脉络讲解)
随后,云吞老师系统讲述了漆扇的历史渊源。从远古时期兖州、虢山等地以漆树丰富闻名,漆丝作为贡品;到明清时期楠杆生漆因品质卓越成为 “贡漆” 并远销东南亚;再到东汉时期漆扇出现,盛唐时期成为宫廷与贵族珍藏,18 世纪广州漆扇经出口风靡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时尚配饰。丰富的历史脉络展示,让孩子们了解到漆扇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瑰宝。
理论讲解结束后,实践操作环节正式展开。实践队队员们提前准备了各色漆料、团扇骨架和盛水的水桶。老师们现场示范漆扇制作步骤:先选取颜色,将漆滴入水中,待漂漆在水面形成发散形状时,将团扇沉浸其中,让色彩在扇面留下自然痕迹,待漆干透后,再进行刻章或书法等装饰。同时,老师还演示了不同的入水摆动技巧,每种技巧都能孕育出截然不同的图案。
(图二:云吞老师在演示漆扇染色技巧)
孩子们按捺不住兴奋,纷纷动手尝试。他们根据提供的配色方案选择心仪的色彩组合,有的模仿 “只此青绿” 调配松石绿与粉色,有的参照 “油菜花” 搭配黄色与松石绿,还有的尝试 “火烧云” 的红色与棕色渐变。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专注于控制漆料滴入的数量、水面晃动的幅度以及扇面浸入的角度,尽管偶尔会因漆料过多导致纹路杂乱,或因角度偏差使图案断裂,但在实践队队员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操作要领。
随着课程推进,一件件独一无二的漆扇作品逐渐成型:有的扇面呈现出流云般的曲线,有的浮现出山峦似的层叠纹路,还有的因金色漆料的点缀呈现出细碎光斑。待漆料初步凝固后,部分孩子还尝试在扇面上添加简单的装饰元素,让作品更具个性。
待漆干透,书法玉米老师先轻声讲解运笔技巧,示范起笔收锋的力道。孩子们凝神听着,随后握笔轻蘸墨汁,在扇面落笔或描简单的字,或画几笔纹样。笔尖划过扇面时,墨痕如溪流淌淌,与斑斓的漆纹相映成趣。刻章轻叩的脆响里,一方方小小的印记稳稳落定,像是给作品盖了枚温柔的邮戳。
(图三:玉米老师带着同学们赏析优秀作品)
(图四:学生作品)
实践队队员表示,漆扇制作中 “一半人为,一半天成” 的特点,既能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培养专注力与创造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传统工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课程结束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漆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那些带着稚嫩手法却充满创意的漆扇,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堂非遗漆扇课不仅为后宅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更让非遗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走进童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让非遗之美在童真与好奇中慢慢绽放。(作者:艺路向汕突击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