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台门蝉响・古筑织兴”实践团奔赴绍兴市上虞区董家山村,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歪巴台门保护性改造。团队以“寻迹八百年古村肌理,织就台门新生图景”为主题,运用数字化技术活化历史建筑,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专业赋能:数字技术复刻历史基因
为更好的对歪巴台门进行保护性改造,团队依托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航拍等设备,对建筑结构、破损部位及周边环境进行毫米级测绘。“我们精准记录了多处处木构老化、青砖空斗墙裂隙等病害,对比培坤太公老台门等完好古建,建立董家山首个古建筑数字档案。在戴俊辉、周立强,吕燕霞三位老师专业教师指导下,道路桥梁、工程造价等多专业学生协同作业,将传统匠作智慧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
文化寻根:宗谱县志唤醒集体记忆
为挖掘台门背后的文化密码,团队走访村内20余位长者,查阅《董氏宗谱》及地方县志,梳理出歪巴台门在祭礼、节庆中的核心功能。“一位百岁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台门‘风水锁钥’的传说,这些口述史是文献无法承载的瑰宝。团队同步收集雕花窗扇、棕红色木构等特色元素,提炼出“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确保古村文脉原真性延续。
振兴探索:文旅融合激活乡村业态
项目创新性引入“织补”理念——以台门为经纬节点,联动设计周边景观与旅游动线。通过村民问卷和游客需求调研,团队提出“文化展示+研学体验”的双轨活化方案。“我们计划将台门改造为乡土文化馆,联动开发民宿与文创市集,让古建筑真正‘活’在当下。“这不仅是建筑修复,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