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2025年7月3日至5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岐黄医疗队”13名师生,奔赴重庆市荣昌区安富镇双昌园区,开展以“医心为民,陶韵兴乡”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响应国家“中医药进乡村”号召,探索“健康+文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红墙铸魂,陶韵启智

实践首日,团队抵达荣昌安陶小镇。在一面镌刻着“誓死抗日”大字的抗日主题纪念墙前,队员们肃立聆听带队老师敖老师授课,了解以进步青年杨光耀为代表的荣昌军民抗战事迹。“那段烽火岁月和‘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红岩精神内核,深深触动了我们,激励我们要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一位医疗队成员表示。随后,团队走访非遗街道,在陶艺工坊与文创集市间穿梭,感受荣昌陶艺的匠心传承与现代活力。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图为带队老师在抗日主题纪念墙前为团队成员进行红岩精神授。 赖佳鑫 供图

 

在双昌合作园区,团队系统参观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科技文化馆。“畜牧AI一体机”等智慧农业装备引起了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园区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科技如何助力乡村产业升级。非遗文化展示厅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陶的精湛制作工艺和夏布织造技艺令队员们叹为观止。“指尖触碰千年陶土,不仅感受到技艺的精妙,更深刻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这与中医哲学高度契合,坚定了我们传承中医药文化、服务乡村健康的信念。”团队成员分享道。

岐黄送暖,健康惠农

实践活动核心环节在双昌园展开。活动伊始,医疗队成员首先带领现场村民学习了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和“拍八虚”。“这个动作简单,做完感觉身体松快不少,回去要常练练。”村民张大爷边学边称赞。

义诊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医疗队成员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村民提供了血压血糖测量、推拿、艾灸、耳穴贴压等基础健康服务。在宣讲区,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中医养生观念和夏季防暑降温知识,耐心解答健康疑问。为增强村民对中医药的体验,团队免费发放了具有防虫驱蚊、安神助眠功效的中药香囊和缓解疲劳的足浴包。“艾灸完肩膀舒服多了,医生讲得也清楚,还送了香包,很贴心!”刚接受完服务的王大妈满意地说。据统计,本次活动累计服务村民100余人次,发放防蚊香囊80个、足浴包60份、中医养生宣传手册90份。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图为医疗队成员为荣昌区安富镇村民提供推拿服务。 赖佳鑫 供图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图为医疗队成员为村民测量血压。 赖佳鑫 供图

 

药田问本,陶艺悟道

在园区工作人员引导下,团队深入中药种植基地开展研学。沿着田间小径,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当地道地药材。工作人员详细讲解药材的种植技术、生长习性及产业发展现状。“亲手触摸泥土中的本草,把课堂理 论知识与眼前的产业实践结合起来,才真正体会到‘药材好,药才好’的内涵,也看到了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队中成员边记录边说。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图为团队成员在双昌园中药种植基地调研学习。 赖佳鑫 供图

 

为探寻非遗技艺中的东方智慧,团队专程前往荣昌陶博物馆。在专业讲解下,队员们系统学习了荣昌陶跨越千年的发展脉络、独特工艺及深厚文化价值。从质朴古陶到绚丽现代精品,展品无声诉说着陶都历史与匠人精神。一件“外素内釉笔洗”引发了队员们深思:其外部素烧质朴,内部绿釉点染黑斑,形成如天然水潭般的“窑变”意境。讲解员解释,“窑变”效果依赖烧制中温度、气氛、胎土等多重自然因素的偶合,非人力完全可控,被誉为“火与土的意外之诗”。“这恰似中医‘道法自然’的理念——尊重生命与疾病的规律,在变化中寻求平衡与疗愈之道。”中医学院带队老师敖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文化惠民生

 图为团队成员在荣昌陶博物馆参观学习。 赖佳鑫 供图

 

三天的实践,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岐黄医疗队的青年学子们在红岩精神中淬炼信念,在健康服务中践行初心,在非遗文化中感悟智慧,在乡土沃土中深扎根基,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李闻 段姗辰 蒋若菡)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