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传递正能量

以青春之姿探乡村振兴,用实干之行传文明薪火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知行合一、以学促行”,“青行乡约,遇践凤宁”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围绕“乡村振兴、人文关怀、非遗传承、红色文化”四个维度开展走访调研与文化体验。团队先后走访平伏桥村、植物园村、园林村、润丰村、和顺新村、光明村等地,通过参观村史馆、对话基层干部、体验传统技艺、举办儿童手工课堂等形式,系统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推进情况,并在非遗推广、移风易俗宣传、儿童陪伴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循迹溯源,在村史馆读懂乡村蝶变。实践团先后来到平伏桥村、润丰村、和顺新村等6个行政村的村史馆,系统梳理乡村振兴带来的深刻变化。平伏桥村村史馆设置“鉴往知来”“生活变迁”等篇章,以图文和老物件呈现村庄从“荒碱滩”到宜居家园的蜕变;其“五色花美德信用社”推行“存美德、挣积分、取实惠”模式,配合五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彰显乡村治理创新。润丰村由昔日贫困的半子沟村整村搬迁而来,村民人均收入较搬迁前实现跨越式增长;徽式风格的润丰宿集与农业生态产业园构建“文旅+农业”发展格局。和顺新村依托大棚产业,借助乡村振兴资金完善销售渠道,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光明村1983年搬迁后实现土坯房变楼房、道路全面硬化,400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内,5G传感器与“育苗大脑”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一户一策”帮扶举措,体现乡村治理温度。

非遗赋能,在指尖传承中激活文化基因。在平伏桥村非遗文化活动室,实践团观赏剪纸、扎染、掇绣、漆扇等作品,感受传统手工艺匠心;走进青黛染坊,银川市级蜡染传承人段承成、扎染传承人阳强详细讲解染织技艺——扎染起源于秦汉,已有1500至2000年历史。两位传承人指导成员体验蜡染制作,从控制蜡刀设计图案,到涂蜡、反复染色、洗浮色、脱蜡,每道工序均让成员深切体会非遗技艺的细腻与珍贵。在红色皮影馆,非遗传承人贾文梅带领成员体验剪纸、拓印,观看以崔景岳狱中革命故事为主题的红色皮影戏,使非遗载体成为传递红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

产业助力,在智慧田园见证科技强农。实践团聚焦特色农业与智慧乡村建设,深入园林村、光明村、和顺新村、润丰村等农业产业园区,围绕“品质、品牌、品种”三品战略开展调研。园林村打造专业直播基地推广特色食用油、面粉等农产品,去年西梅、鸡心果通过直播销量远超预期,磨坊车间实现石磨小麦粉“生产—打包—销售”一体化。润丰村“网红”书记王鹏程通过短视频宣传村庄,带动旅游与农产品销售,商业街、农家乐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光明村智能连栋温室的科技农业模式,为实践团展示乡村产业升级多元路径。期间,实践团专访宁夏科技学院派驻泾龙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洋、和顺新村书记陈永东等基层工作者,深入了解产业发展中克服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实践经验。

民生服务,在童叟笑颜里践行人民至上。针对乡村儿童成长,实践团设计蒲扇制作、肌理画创作、“童声唱家乡”、飞盘运动等活动。从指导孩子编织蒲扇、用细沙与贝壳创作肌理画,到教唱童谣、组织运动,既丰富儿童暑期生活,也在互动中传递传统文化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鲜活力量,更让青年学子践行“教育赋能”理念,在服务儿童中体会“用爱传递温暖”的意义,深化对“青年担当”的理解。

以青春之姿探乡村振兴,以实干之行传文明薪火。此次宁夏银川金凤区实践之行,“青行乡约,遇践凤宁”实践团足迹覆盖乡村发展、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民生服务等多个维度,直接服务当地村民与儿童,受到实践地村委与群众一致认可。团队不仅深入解明宁夏金凤区乡村振兴密码,更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行合一”的理解。青年学子既见证乡村从贫困到兴旺的蜕变,也以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移风易俗宣传、儿童成长贡献力量。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传递实践成果,以青春担当助力乡村振兴,让青年价值在服务基层中绽放光彩。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